对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20210335号提案的答复

  • 2021-09-30 18:32
  • 分享到

关于推进加大民生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局会同市教育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为提升智慧化民生服务水平,您提出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导向,提供精准信息服务功能,加大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教育局对照建议认真研究,谋划工作举措并积极实施,进一步提升市民的体验感与获得感。

一、打造全市民生服务“一码互联”总门户

我市在新型智慧城市总体框架下,依托群众基础广泛的“武汉战疫”平台,延伸拓展“健康码”功能,构建“多码合一、一人一码、一码互联”的“城市码”服务体系,打造武汉民生服务移动端总门户。用“市民码”连接医疗、养老、社保、交通、旅游等公共服务,打造“一码通”的市民码服务体系。已经接入了131项高频服务事项和32类区块链电子证照,为市民线上和线下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市民码关联了个人社保卡、个人公积金、个人医保等账户,已开通社会保障、交通出行、户政住房、医疗健康、便民服务等主题服务功能。融合了公安部个人身份信息,实现了全市3000家酒店扫码入住功能;融合了文旅码,支持全市64个景区一次刷码入园。正会同市金融工作局开展支付结算能力建设,将连接微信、支付宝、武汉通等支付渠道。

城市大脑大数据中枢于今年3月上线运行,已具备了数据汇聚、治理、开发、共享、开放等对外服务能力,完成了全市21个部门人口数据校核。相关部门正在依托城市大脑能力开发20多项智慧便民服务场景。

二、加强“民呼我应”双向沟通反馈

按照“总体规划、整合资源,统一平台、市区共建,分级管理、规范运作”,进一步健全“民呼我应”工作机制,完善“民呼我应”信息化服务平台,统一建设服务群众、基层和企业的前台端口和后台系统,实现数据横向共享、信息上下贯通、趋势精准研判、应用智能互动。在市级层面通过汇聚“一号一网一端”等渠道收集的问题诉求,实现问题诉求上报、立案、办理、结案、评价全过程数据的实时对接;对接市直部门相关系统和各区信息平台,将市级案件分派到相关部门办理,形成案件受理、交办、反馈、督办、考评的闭环管理。并按照“日研判、周分析、月通报、年考评”要求,依托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充分挖掘大数据“富矿”,加强分析研判,定期形成报告。针对民生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分析专报,并发送给相关委办局参考

三、政产教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我市现有直属高校4所,包括2所本科高校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2所高职院校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开放大学)、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市属高校均设有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相关专业, 开设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大数据算法、大数据机器学习、数据建模、大数据平台核心技术、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大数据管理、大数据实践等主干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熟悉数据应用场景、具备扎实的数据分析和系统构建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2019年,开展以“双一流”精神建设10个重点发展专业,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被列入其中,连续4年予以经费支持。

近年来,引导市属高校积极对接新技术、新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与华为、武汉噢易云计算有限公司、武汉育知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目前,江汉大学拟联合武汉开发区科经局、人社局,与南京数睿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数睿数据武汉分公司对接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大数据技术数据驱动重点实验室”建设,打造人才信息、招聘信息、企业信息、高校学院等数据资产的人力档案中心,通过政策与数据驱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落地,实现对武汉开发区数据资产运营行业的科学统筹管理。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拓展数字化民生服务:

(一)开放产业生态。打造一码互联开放平台,向社会开放服务能力,吸引各类中小企业和个人快速开发便民服务功能。

(二)创新场景应用。“武汉战疫”将更名为“i武汉”,转型为民生服务移动端总门户,继续落地“先看病后付费”“一码行全城”“适老化帮办”等创新场景应用,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数字惠民服务。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将继续支持市属高校加强专业建设、师资配备和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为提升民生服务水平贡献智慧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下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