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模式
无障碍浏览
  • 2025-05-03 13:59
  • 来源: 中国信息化周报
  • 分享到

随着以多样化算力与海量数据为特征的Data 2.O时代来临,“算力+数据”成为驱动新业务、多模态和大模型多样性场景落地的重要擎引。然而,在算力持续提升、屡破性能纪录的情况下,数据存储的发展却遇到了“天花板”。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丹在接受《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加快制定国家数据资源储备战略规划,存力中心与算力中心的协同发展,可以实现数据和算力的高效匹配和协同工作。

国家数据资源储备战略加快完善

冯丹针对我国数据资源储备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深刻见解和建议。冯丹表示,加快制定国家数据资源储备战略规划具有多方面的紧迫性:

首先,我国数据的储存规模与数据质量落后于欧美国家,这将严重制约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数字经济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大量数据产而未采、采而未存,数据生产总量中仅2.9%的数据被保存,数据存留率只有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而且各单位各企业的数据储存能力参差不齐,导致缺少高质量的行业数据集。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其质量和规模直接影响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若数据质量不高、规模不足,人工智能模型将缺乏足够的训练数据,进而影响其性能和应用效果。

其次,数据孤岛限制了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多场景应用。当前,数据分散存储在不同系统、平台或部门间,无法有效共享和整合,形成数据孤岛。数据需要通过运营、流通后才能形成数据资本,而数据的流通性差将阻碍数据价值的释放。以医疗领域为例,不同医院之间的数据难以安全共享,使得大规模的医疗数据分析和研究难以开展,影响了医疗水平的提升和智慧医疗创新的发展。

再者,数据流通过程中数据安全与合规风险逐渐凸显。随着数据量的快速增长,数据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各部门和企业单独建设储备设施,数据安全技术保障水平参差不齐,数据在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中面临泄露、篡改等风险。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将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一些企业的数据泄露事件不仅会导致用户隐私泄露,还可能引发市场信任危机,对企业的声誉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最后,数据资源的储备和利用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在国际标准与规则制定方面缺乏话语权。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数据资源的储备和利用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国数据存留率低,这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可能导致在国际数据规则制定、数字产业标准等方面缺乏影响力,不利于我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存力中心是破解数据浪费与算力闲置的关键

冯丹指出:“存力中心是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核心目标的新型数据基础设施,围绕数据汇聚、存储、治理、开发、利用、供给等数据全生命周期流程,实现规模聚数、高效治数、安全供数、市场化用数,能够支撑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促进数据释放价值。”

存力中心具有多项核心功能:其一,数据可信托管。它能够跨领域、跨场景汇聚原始数据,打破数据孤岛,提供安全存储服务,保障隐私不泄露、权限可追溯,让数据存得放心。通过汇聚不同来源的数据,存力中心可以整合分散的数据资源,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应用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其二,数据高效管理。存力中心利用自动化工具给数据“贴标签 + 大扫除”,快速整理杂乱信息,让数据质量高、易查找。高质量的数据是数据分析和应用的基础,存力中心通过对数据进行清洗、标注、分类等处理,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其三,数据开发利用。存力中心把原始数据变成“可用的燃料”,通过分析挖掘隐藏价值,支撑智能决策或创新产品。如:在金融领域,存力中心可以对大量的金融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潜在的风险和机会,为金融机构的决策提供支持。

其四,数据可信流通。存力中心搭建数据“安全交换桥”,用区块链等技术确保数据流动时权属清晰、过程可控、合法合规,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释放数据价值。通过建立可信的数据流通机制,存力中心可以促进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

“存力中心与算力中心的协同发展,可以实现数据和算力的高效匹配和协同工作。”冯丹表示:“存力中心为算力中心提供充足的数据资源,确保数据在存储与计算之间高效流通。同时,存力中心可以配备与算力性能相匹配的高性能,如高带宽、低时延等,满足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对数据访问的高要求,提升整体系统的运行效率,让算力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减少因存力性能不足导致的算力闲置。”

提升新型存储介质技术保障能力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作为支撑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底座,只有建设好数据基础设施,才能让数据“存得了、流得动、用得好”,充分释放数据资产的价值。

目前,主流存储介质经历了几十年的产业积累和多轮技术迭代,技术成熟度、产品可靠性等均经过了充分验证。然而,新型存储介质在产业化初级阶段很难直接应对成熟介质的产业优势和技术防守。为提升国家数据资源储备的技术保障能力,冯丹建议,一是设立数据资源存储技术创新攻关专项,通过提供政府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大对新型闪存存储器、新型温冷数据存储、数据流通技术的创新资金投入和产业扶持力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领军存储企业等联合开展专项研究,提升国家数据资源储备的技术保障能力。二是培育数据资源存储技术产业生态,建设国家数据存储创新示范区,开展数据资源存储技术应用工程试点。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与协同效应。设立存储产业基金,推动数据资源存储技术上下游企业合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下载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