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21 21:57
- 来源: “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
-
- 分享到
数字经济有三大基本动力:算力、算法、数据。其中数据是源头、是起点。中国又是数据大国,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让数据流动起来就是要把数据变成资产、变成资本,能够让它有价值,然后变成财富。
从目前来看,我觉得数据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资产、资本。数据不但是资源、是未来的能源,而且是未来的黄金和未来的财富。
因为数据的边际使用成本几乎为零,但却有着收益递增的效应。数据可以反复使用,这也使得数据成为财富的意义变得更为重大。展望未来,以数据驱动的财富会超过今天的金融财富。
智能时代以数据为起点
我们正在离开信息时代,进入智能时代。信息时代是软件的时代,信息是软件产生的结果。而智能时代以数据为起点,数据让机器优化、改变世界。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信息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几乎零成本地获取;大多数数据使用者和决策者是人类,海量数据让我们应接不暇;应用先于数据存在,数据是数字化服务的副产品。而智能时代的特征是——信息被机器和计算机程序使用的频率增加;数据使机器变得智能化,能以智能化系统处理更多的数据;数据先于应用存在。
科学始于观察。有很多科学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从观察世界开始,到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再到产品和应用。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从一开始直接转换成知识,知识转变成产品,产品又能转变成数据。这个过程中,数据完成根本的迭代,促使智能化的效率大大提升。因此,数据既是一切的起点,也是一切的终点,这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特别重要的特征。
基于数据自我迭代和优化的过程,未来会产生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并行局面。现在我们也经常讨论,机器智能有没有可能有一天会超过人类智能,这是争议很大的一个话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机器学习能力越来越强,智能化速度越来越快。
在数字经济时代,既然数据是起点,数据就变得特别重要。ChatGPT所有功能的起点也是基于大规模的数据,而后才能产生各种应用。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把数据变成资产,让它在市场上运用,就变得特别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几个挑战。
首先是隐私安全的挑战。我们可以通过“沙箱”(一种用于隔离正在运行程序的安全机制,其目的是限制不可信进程或不可信代码运行时的访问权限)和“同态加密”(基于数学难题的计算复杂性理论的密码学技术)等技术和方法,基本做到在隐私保护下进行数据共享。
其次,我们要解决所有权定义的问题。数据是居民自己的还是生产商、社会、政府的?这些问题目前也存在着很大争议。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把所有权放一放,先把使用权、经营权、分配权、收益权行使起来。在数字经济领域,我们现在也可以把数据使用权放在一边,推进数据持有权、生产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列”,以解决数据交易的问题。
数据正在资产化
数据估值是数据市场化、金融化的基础,其进展非常之快。构建数据市场需要具备交易、平台、评估、区块链基础、监督等要素。目前,整个数据市场的生态正在逐渐形成。有了这些环境要素,数据能从单纯的技术属性走向金融属性、走向资产,再从资产走向资本,从资本走向财富。这是数据资产化特别重要的过程。
数据资产化过程中,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因为各国都越来越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欧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政府数据资产进行战略管理。如2013年美国发布的《开放数据政策》(Open Data Policy)指出,信息是一种联邦政府、合作伙伴和公众的战略资产。2019年美国出台的《联邦数据战略与2020年行动计划》明确了数据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产,确立了政府机构使用联邦数据的长期框架,提供了部门数据资源调配、整合、集成的数据方案,促使数据变得公开透明、可用可交易。
2022年2月,欧盟提出《数据法案》,是欧盟数据战略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该法案进一步明确有权利用数据的主体问题,细化了数据利益分配规则,旨在为非个人数据的使用提供公平的访问和共享框架,推动数据市场更为开放,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价值。
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如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2年12月出台的《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提出20条政策举措。《意见》推动数据开放的前瞻性,已经走在欧美数据政策的前面。
根据《意见》,在数据产权制度方面,明确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框架,推进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机制——公共数据授权使用、加强企业数据供给激励、构建个人数据受托机制。这是数据互通的起点。
在流通交易制度方面,《意见》明确要完善数据全流程合规与监管规则体系,提出要建立流通准入规则、明确数据流通方式、加强标准化建设、探索数据定价机制,构建规范高效的数据交易场所等,以建设多层次市场交易体系;还强调要培育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服务生态,构建数据安全合规有序跨境流通机制,以促进开放合作,实施跨境监管。
值得注意的是,在收益分配制度上,《意见》提出,在初次分配阶段,健全按市场评价和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即“谁投入、谁贡献、谁受益”。但在第二次、第三次收益分配上,《意见》则主张发挥政府引导调节作用,更关注公众和弱势群体的利益。《意见》把数据分配明确引入政策指引,这在全球是首创。
在安全监管方面,《意见》提出,由政府明确监管红线,培养企业的责任意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规范市场发展秩序,推进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协同治理。
《意见》发布之后,2023年8月,财政部还出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文件——《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对企业数据资源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进行要求和规范。该规定明确提出数据可以列入企业资产负债表,这也是数据在会计意义上首次被称为“资产”,使得我国数据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则正日益明晰,为数据的流通奠定了基础。
在此推动下,我国数据金融化的进程非常快。数据资产金融化有哪些作用?数据有增信的作用,我们可以将数据送第三方评估,以增加借贷的信用度。深圳以前有试点,通过数据资产增信来贷款,数据可以做质押融资。以前,我们贷款要用房产抵押,数字资产金融化后,我们可以用数据抵押。
此外,数据资产金融化后,可以实现数据资产保理(企业将数据交易合约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机构,以获得资金融通),即我们将数据让别人先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获得融资。基于数据产品合约多样的收费模式,给数据资产保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数据资产金融化是技术和金融的重大突破。
数据资产金融化还能实现数据资产证券化和数据入股。以前,企业入股可以货币出资,以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非货币财产出资实现入股。现在,数据也能入股,即企业将其合法拥有的数据资产作为一种投资资本,以换取另一家公司的股权。
此外,企业通过数据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可以把数据资产打包,然后用证券化的方式发行、融资。数据金融化后就是资产和资本。通常,企业将其动产或权利出质给银行机构,以获得融通资金的方式称为抵押融资。以前,企业抵押融资要用实物抵押,如股票、商品等,现在也可以用知识产权、数据做抵押。数据资产质押融资是在现有质押体系下的新模式,即企业将数据产品合约现有应收账款、数据产品合约未来应收账款或数据资产质押给银行,以获得银行贷款的方式。这些都是数据金融化的重大突破。
在《意见》指引下,近几年,不少地方和企业正在进行大规模试点数据的征信、质押、证券化。这些试点行动,也正在推动全球数据市场化运营。
中国将是全世界的数据大国。预计到2025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175ZB。在2018年,中国的数据体量虽还远远小于美国,但国际数据公司(IDC)和数据存储公司希捷的一项研究表明,到2025年,中国数据量预计可以超过美国。数据是中国巨大的财富资源。但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是,如何将数据转变成有形的财富和资源。
《意见》讲得很清楚,政策导向也特别明确,我国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赋能实体经济;要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要全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统筹分配效率公平;要提高数据要素治理效能。
数据正在从简单的技术、看不见的东西变成资源,而资源需要可访问性、完整性。数据也在变成产品,现在数据在资产化和金融化上发展进程很快。未来,数据一定是向资本化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世界正在离开信息时代进入智能时代,整个物理世界和经济、社会生活都正在被数字化。在智能时代里,数据是未来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而数据资产化是走向数字经济最重要的转折点,数据资产化会改变企业模式。企业不只是生产物质,企业还生产数据。数据未来的价值可能超过企业物质生产的价值,这是重大的变化。
数据资产化时代带来人类生活、工作、社会和思维的重大变化,改变了市场与经济、公司与金融、数字化与数据等问题的新定位。数据资产化改变企业模式,产生新的产权和新的激励机制,企业决策变得自动化和智能化。数据资产化使市场机制更加有效。同时,数据资本化使数据参与分配,成为个人、企业和社会最重要的财富。
中国是世界数据大国,推动数据资产化对中国科技创新、经济增长、财富扩大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未来,我们要思考如何深化改革开放,如何持续推动数据变成资产。我们要全面推进数据资产化,让数据成为资产、资本和财富,助力中国经济进入高收入阶段,走向新世界的前沿。
作者:朱民 长安街读书会主讲人、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