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胜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提高数字经济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3年,国家数据局的组建,标志着我国数据管理领域的发展已经驶上快车道。2024年2月29日,武汉市数据局成立以来,我局积极推进全市公共数据归集治理,提升数据赋能实体经济效能,开拓数字经济发展新局面,提升城市数字化治理成效。
一、以数字技术为出发点,促进数字生态构建。
(一)强化“政校企”合作共建。汉阳区发挥“8+1”科技招商专班优势,半年以来各驻校组共收集5条企业技术需求、119条科技成果。积极搭建技术应用对接平台,举办汉阳区2024年 “科创觅知音”大会,数字经济供需对接会等活动,促成多家企业间交流合作。依托汉阳科创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成“智能汽车座舱”等3个创新单元,挂牌成立人工智能与智慧交通技术中心等3个技术创新中心,组建知音数据联合实验室等4个联合实验室。
(二)加大金融等要素供给。鼓励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银行持续创新丰富信贷产品服务供给体系,其中有行业专属产品,如工行“科创云数智贷”服务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云闪贷”服务数据计算企业;有针对专精特新“小巨人”等称号的企业推出的专属信贷产品,如兴业、民生、交通等银行为具有专精特新“小巨人”等称号的优质科技型企业提供专属产品或专属服务;还有与外部投资机构联合开发应用的产品,如浦发银行推出孵化贷、科技快速贷、科技含权贷、投贷宝、科技上市贷等。
(三)积极开展数据归集治理。一是深入摸清资源底数。开展数据资源普查,理清行业高价值数据集分布情况,分类梳理绘制全市数据资源。二是推进公共数据“全量全要素”归集。制定公共数据通用标准,组织指导各部门开展全量数据归集,统一汇入市数据局数据湖。运用数据探查等新技术,变过去的被动等待数据推送为主动拉取数据资源,分级分类进行编目。三是推动数据分类分级治理。重点围绕数字经济应用场景,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安居链、安养链等重点工作,建设基础数据集。在医疗健康、住房供给、数字金融等领域形成一批高价值数据产品。
二、以应用开发为着力点,带动城市单元更新。
(一)建设数字孪生城市。以城市数字模型为基座,对建筑物、构筑物、城市公共部件等进行编码赋码,集成“一标三实”依托数字基础设施,打造数据统一管理、系统统一融合、服务统一发布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CIM)。已实现了全域8569平方公里CIM二维空间底座、CIM2级建筑模型,以及1200平方公里CIM3级建筑精细模型覆盖,城市信息模型赋码编码数据总量超过2300万条。
(二)探索老旧小区数字化管理。一是依托省老旧小区改造信息平台,建立老旧小区基本信息数据库。对照年度改造计划,及时更新信息平台中所涉及改造项目的施工进展情况,有效掌握改造小区施工动态,实现数字化监管。二是制定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标准,结合实际改造和建设智能化门禁、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电子围栏等前端感知设备,配套建设电量、烟感、消防栓水压等监测设备。三是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通过建设小区主要人行出入口双向人脸视频探头、机动车主要出入口车辆管理道闸、高空抛物视频探头、高清视频监控等公共区域监测、公共服务设施监管等安防设施,提高老旧小区智能化管理水平。
(三)强化基层数字化治理。一是持续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以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连通的数据通道为抓手,完善市区街道三级城运体系,健全重大事件综合调度、数字化值班值守等工作机制,优化事件处置流程。二是强化基层信息共享。市委社工部正在武昌区试点搭建“一套表”,减轻基层表格多、台账多的负担。我局将会同市委政法委、市委社工部,进一步开放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婚姻登记等数据,以社区工作平台和“一套表”为数据通道,向基层共享相关基础信息。三是创新便民服务“一码互联”应用场景。推广应用“i武汉”城市码,打破社保、交通、教育、医疗、文旅等各部门业务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30项主题服务事项在线办理,有力提升服务效能。
三、以数据运用为落脚点,强化行政执法监管。
(一)强化执法数据归集共享。一是市司法局深化市行政执法管理与监督云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建设,加强平台间数据共享,将市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平台并入云平台,将各行政执法部门全过程执法数据接入云平台;二是按市司法局要求,市、区行政执法部门自建平台力争在2024年底前将全过程执法数据接入云平台,使用国家级、省级平台的行政执法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力争在2025年底前与云平台实现全过程执法数据共享;三是到2025年底前,力争实现云平台与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双随机、一公开”系统、各行政执法部门业务系统等相关平台间的相互兼容、互联互通。
(二)探索市场监管新模式,推进区块链应用。一是通过区块链解决业务场景中的存证取证问题。在扫码监管、双随机现场检查过程中,针对业务人员在现场监管流程中产生各类监管文书,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实现电子数据取证、电子数据存证、电子数据同步、电子数据出证,为事件发生的源头提供存证的线上工具,解决留存证据难度大、不及时等问题。二是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充分利用区块链在防止数据篡改、防抵赖和数据确权方面的先天优势,探索与第三方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如食品流通领域快检数据的上链、共享。
(三)构建信用监管体系。作为全国第二批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近年来,武汉市围绕国家和省市部署要求,在系统平台建设、信息归集共享、分级分类监管、信用产品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已构建“1+1+N”信用服务体系,并以此为依托打破各区域、各行业领域的“信息孤岛”,扩大信用信息归集广度和深度,深入实施全流程信用监管,多个行业部门开展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依法依规开展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积极营造“知信、守信、用信”社会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从技术开发、数据运用、场景开发等方面持续发力,完善一体化数据共享体系,努力在数字经济领域抢占新机,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衷心希望您一如既往支持我们工作,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
武汉市数据局
2024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