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思思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利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局会同市市场监管局、市委金融办、市教育局、市经信局认真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聚焦推动数据治理共享
一是健全数据管理规范。出台《武汉市公共数据元规范(试行)》《武汉市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编制规范(试行)》等公共标准规范,统一全市数据基础信息格式规范,为全市数据资源编目等提供指引,有序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归集治理、开发利用等工作,为跨部门、跨平台的公共数据资源共享与整合奠定基础。
二是推进公共数据共享。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一体化数字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武政办〔2025〕47号)相关要求,坚持技术举措与体制机制双轮驱动,依托市“数公基”建设应用成果,搭建一体化数字资源平台,建立“统一标准、统一编目、统一归集、统一供数”管理机制,开展公共数据归集治理和开发利用工作,强化数据资源统筹管理,整合归集,提升公共数据资源供给质量。目前相关工作正在推进实施,市一体化数字资源平台已编制挂接市级相关部门和有关区2000余个数据资源目录。
三是加强数据资源开发。按照《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武政规〔2025〕3号)要求,我局将出台相关促进数据开发利用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并发布高质量数据集建设任务专项,鼓励利用数据产品支持人工智能发展,对完成专项建设或利用数据产品支持人工智能发展并通过评审的组织机构,给予相应奖励。
二、促进数据标注产业发展
一是制订产业发展计划。我局联合市财政局、市经信局、市人社局、市投促局四部门印发《武汉市数据标注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锚定数据标注产业发展新赛道,为提升数据供给质量、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通过“政策-技术-生态”联动,推动数据标注产业的专业化、智能化发展,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赋能行业智能化。
二是筑牢产业基础支撑。梳理全市数据标注企业和项目,数据标注领域重点企业库入库42家和重点项目库入库37个。同时,按照行政区划派发给各区重点跟踪,做好对接服务。
三是加快产业园区集聚。组织经开区、东西湖区、硚口区等单位加紧对接科大讯飞、百度等龙头企业,争取数据标注产业招大引强尽快落地。支持传神语联加快选址,集中开展经营。对接览易科技,协调企业资源从外地回迁武汉。
三、聚焦强化数字政府建设
一是着力加强“一网统管”建设。畅通运行管理体系。构建“市-区-街”三级组织和“市-区-街-社区-网格-小区-楼栋”七层应用,初步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工作体系。持续汇聚高频数据,汇聚经济发展、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部门业务数据,建成重点区域监测、重要节日重大活动保障等重点场景。增强物联感知能力。城市体征汇聚交通、卫生健康、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城市体征指标;基于城运平台构建全市物联感知设施基础平台,接入物联网设备数据和城市视频监控,同步提升视频图像解析能力。
二是着力构建城市大模型架构。初步设计城市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161”整体架构,即搭建“1”个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公共服务平台”),集中纳管多个大模型算法,提供标准化大模型服务;集成“6”项主要能力,包括模型管理、模型训练、应用开发、数据标注、基础支撑、安全防护等;开发“1”批高质量数据集(语料库)。调研收集人工智能大模型政务应用场景需求,做好相关场景策划规划。征求主要应用部门单位意见,拟定“应用指引”,科学引导规范全市人工智能大模型政务应用,保障安全稳定和集约高效。
三是着力推动重点场景开发。打造政务服务AI办事员,主动向群众询问办理事项,反馈办事时长,实现“一问就能答”,并链接审批系统“集成办”,辅助填报信息、提交材料,让办事人“一点就能办”。目前,已试点智能辅助办理“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培育医疗智能检验员,将大模型能力接入全民健康市区一体化平台,辅助医生对跨医疗机构建档案、病历、检验检查结果等数据进行分析,有力提升区域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数智化病理服务互用的水平。打造食品安全智慧监督员,接入全市900所中小学校993个食堂的就餐、采购、财务数据以及“明厨亮灶”视频数据,依托大模型对食品采购、制作、就餐全过程进行数字化监控,智能预警校园食品安全风险。
四、聚焦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一是壮大创新主体。坚持把企业作为链接科技与产业的最关键节点,深入实施“七万工程”,研究制订“种苗工程”,着力解决在汉创业者创业难点和生活“关键小事”。全市已聚集人工智能企业千余家,整体呈现上游基础层有竞争力、中游技术层有突破、下游应用层有特色的态势。
二是培育创新产品。在高速光模块、智能芯片、高性能计算、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和特色产品。形成国内最大的光模块研发生产集群,光迅科技产值同比增长。黑芝麻智能、芯擎科技发布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在多个畅销车型量产上车。攀升鼎承、长江计算发布AI PC、AI训推一体机。楚才系列人形机器人新春集体在汉亮相,正加快在工业、应急、服务等领域应用。
三是深化创新场景。聚焦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慧教育、智慧建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培育人工智能垂类模型,征集首批智能体。在AI+制造领域,形成数十个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
五、聚焦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一是支持校企深度合作。支持武汉商学院与知名企业、校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申报建设产业学院,支持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目前共建有信创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楚菜预制菜产业学院、软件与汽车智能产业学院、现代马产业学院等4个产业学院。
二是打造产业实训平台。推动武汉软件职业学院与武汉华中数控共建智能制造实训平台,集教学、培训、真实生产、服务于一体,提供职业技能与行业能力认证。
三是促进产教联合发展。支持“武汉·中国车谷”产教联合体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化校际协同育人,推进人工智能强基计划。支持“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立足区域产业特色,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积极推动订单班培养模式、完成微平台项目认定,牵头构建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和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高效的政企校协调机制。
六、聚焦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一是充分激活产业资本赋能。加强政银企对接。江岸区举办人工智能+长江金岸概念验证中心发布会暨AI产业创投会活动。争取国际金融论坛(IFF)科技金融委员会落户武汉,组织市区企业参加交易商协会“债务融资工具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广宣介交流会。会同市科创局举办武汉市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政策宣讲会,汇编银行保险机构科创金融产品,扩大科技企业信贷产品的覆盖面和知晓度。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强化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培育,联合行业主管部门遴选多比特信息、极意网络、中海庭数据等多家人工智能企业进入上市后备企业库,开展梯队培育。成功培育“国产数据第一股”达梦数据、“中国自动驾驶第一股”黑芝麻智能上市融资,引进“交互式AI第一股”声通科技落户东湖高新区。
二是积极探索产业金融创新。促进耐心资本发展。开展AIC股权直投试点工作,目前交融武创新功能产业投资基金完成设立,湖北长江千帆企航股权投资基金完成注册,长江建源金岸基金完成注册。充分发挥股权投资对激活武汉科技创新生态的作用,打造“科创点金汇”系列投融资对接活动品牌,推动武汉产业发展基金与社会资本对接。探索数据相关知识产权金融创新。2024年9月,武汉中科通达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登记的数据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成功获得武汉农村商业银行质押融资1000万元,标志着湖北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落地,开启利用数据知识产权作为贷款担保品的新模式,推动数据要素高效流通,为全市企业探索数据资产变现提供了新路径。加快知识产权保险服务创新,黄鹤楼书画社与平安财产保险公司签订知识产权侵权损失保险保单,“黄鹤楼”艺术字的商标、版权首次作为知识产权存入区块链中,并将存证的区块链数据录入保单,为文化出海加上“双保险”。
三是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化治理。武汉市区块链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正式上线,依托武汉城市大脑数据资源和区块链中枢基础能力,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全程留痕的特性,免费提供在线存证、在线取证、在线验真、固定侵权证据、知识产权管理等一站式功能服务,打造“有源可溯、有据可依”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武汉知识产权大数据应用系统,截至2024年底,系统访问量累计超过140万次。支持武汉企业参与湖北省数据知识产权联盟,引导企业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2024年武汉企业登记数据知识产权30份。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功能平台。东湖高新区设立“数据知识产权联合保护工作站”,系全国首家数据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工作站,以数据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交易及金融等为核心,赋能数据知识产权运营服务生态体系建设,为市场主体提供覆盖全省的数据知识产权存证登记、价值评估、交易运营、金融服务“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将有效促进数据要素价值转化。硚口区建设“汉口数据知识产权工作站”,入驻汉江湾人工智能产业园。江汉区成立湖北省首家文化数据知识产权运营工作站,完成全省首单数据资产登记。
武汉市数据局
2025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