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建民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壮大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壮大的建议。该建议得到市人大高度重视,列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领衔督办件,由杨相卫副主任领衔办理。
前期,我局多次与您联系沟通、上门拜访,汇报建议案办理工作进展情况。在与各会办单位会商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了办理工作方案,经呈报市人大副主任杨相卫签批同意后正式印发。各会办单位根据工作分工做好各项工作推进。现将有关办理情况一并综合答复如下:
建议一:大力引进或培育数字经济领军企业。通过持续改进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数字经济领军企业或全国性平台企业落户武汉市。同时,积极培育现有驻地数字经济企业发展壮大,成长为“独角兽”企业或上市公司。
办理情况:
(一)紧贴企业需求,持续改进营商环境
一是坚持控制成本,持续减轻经营主体经营负担。出台优化升级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紧扣降低企业经营负担,在降低企业物流、融资、税收等成本方面成果显著。推进地方特色营商环境实践,探索开展政务服务集成创新改革和区域营商环境先行先试,推出多项特色“小切口”改革举措。
二是推进系统集成,不断提升经营主体服务效能。持续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大力推进“一窗通办”“一网通办”“跨域通办”等改革,政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深化“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化服务,大力发展武汉都市圈“一圈通办”。搭建审管一体化平台,实现行政审批和批后监管有效衔接、高效协同,共建立审管对应关系近1.5万对,实施审管联动15万余次,相关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通报肯定。
三是完善法治保障,切实保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全市构建涉企案件高效审理机制,经营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增强。开展行政执法质量提升行动,出台多项具体措施规范执法、审慎执法。打造“法院+金融”“法院+工会”等联调联处机制,快速兑现胜诉权益。推进“审-管-执-信”审管联动一体化改革,作为全国营商环境专项督查典型被国办推介;全链条开展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运用案例,被最高法评为“十大能动司法典型案例”。
四是聚焦经营主体感受,切实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以“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大走访活动为引领,推动解决了一批经营主体“急难愁盼”问题。深入走访包保服务企业,常态化组织政企沟通活动,特色化创新政企沟通方式,走访服务约2200户重点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开展“民营企业家接待日”活动300多场,协调解决问题200项。组织民企“早餐汇”,全年共开展创投、人工智能、软件、量子科技、绿色船舶、军民融合、创新创业、新材料等8个专场活动。
(二)紧扣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围绕核心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围绕光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等核心产业,聚焦“光芯屏端网”、软件和网络安全等数字产业链,着力招引一批重点项目。重点对接中信科、长飞先进半导体、楚兴电子等龙头企业上下游配套项目,争取优质项目落户,形成产业集聚。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开源软件等方向,招引高性能数据库、AI办公软件、高端制造执行/运营管理(MES/MOM)、芯片设计软件等细分领域拥有核心技术企业,夯实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在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工智能赋能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算力产业扩展、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方面,招引一批高质量“人工智能+”项目。围绕技术应用,形成“招引+培育”相互促进的良性生态。
二是围绕应用场景,谋划系列招商活动。积极举办专场招商活动,拜访对接重点客商,推动一批项目签约落户。会同经信、科技、数据等行业主管部门,利用重大招商活动平台,发布数字经济场景。联合有关区、部门和龙头企业,依托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武创院等机构,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建造等领域加强场景招商。持续对接头部企业,推动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算力等重点项目在汉落地。
三是强化数智赋能,建立精准招商大模型。建强用好全市投资促进信息管理系统,打造目标企业库、项目管理库、机构联络库、研判专家库、招商资源库和产业链招商图谱“五库一图”投资资源体系。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匹配生成与我市数字经济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关联度高的链上企业清单,通过精准招商大模型,筛选形成有效目标企业信息库。
(三)紧抓数据主业,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一是推进高质量数据集建设。聚焦科研创新、现代金融等重点行业领域场景建设需求,组织多元主体建成100多个行业数据集。其中,科研创新领域的“科创链供需要素数据集应用”“多源遥感影像样本数据集应用”和现代金融领域的“中小微企业融资贴息数据集应用”入选武汉市首批高质量数据集应用案例。
二是推动城市大模型建设应用。围绕支撑研发、应用、标注、安全等能力,初步设计城市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整体架构。调研收集人工智能大模型政务应用场景需求,做好相关场景策划规划。征求主要应用部门单位意见,拟定“应用指引”,科学引导规范全市人工智能大模型政务应用,保障安全稳定和集约高效。组织武汉默联、兰丁医疗等大模型相关企业,围绕商业场景开发利用开展座谈调研,沟通合作意向。
(四)培育特色企业,增强数字经济产业实力
一是持续提升市场主体竞争。持续推进市场主体竞争力提升,培育数字经济领域特色企业壮大,44家独角兽培育企业(独角兽企业7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1家,种子独角兽企业26家)中70%深耕数字经济领域,软件信息业新注册企业4.2万家,占全市比重超过六分之一。
二是积极培育数字产业企业上市。加强上市企业后备库建设,遴选吉奥时空、理工数传、噢易云等数字产业企业纳入我市上市后备“金种子”“银种子”名单,夯实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储备。合力推动企业在国内外交易所上市,涌现出智能汽车AI芯片、国产数据库、交互式AI、电竞等细分领域全国上市“第一股”。
建议二:加大对数字经济企业金融扶持力度。科创企业发展初期资金相对紧张,帮助科创企业克服短期困难,有助于培育未来发展新动能,构建新质生产力。积极引导设立数字经济领域产业基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提供信贷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为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提供担保服务,为科创企业重点研发项目给予引导资金支持等。
办理情况:
(一)聚焦关键领域培育创新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高速光模块、智能芯片、高性能计算、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和特色产品。形成国内最大的光模块研发生产集群,光迅科技产值同比增长120%。黑芝麻智能、芯擎科技发布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在多个畅销车型量产上车。攀升鼎承、长江计算发布AI PC、AI训推一体机。楚才系列等人形机器人新春集体在汉亮相,正加快在工业、应急、服务等领域应用。
(二)设立数字经济领域产业基金,放大引导效应
一是成立产业基金,引导核心产业发展。武汉基金成立数字经济产业基金和规模光电子信息产业基金。在智能硬件产品领域,灵伴科技C轮由江夏科投领投,带动合肥产投、复星资本跟投,已在汉落地华中业务总部及武汉研发中心。在关键芯片领域,服务黑芝麻智能在汉争取省市区三级基石融资,于2024年8月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在软件领域,格创东智由光谷产业发展基金领投,加快布局工业AI垂域大模型;达梦数据库由武汉基金参投。
二是设立投资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武汉基金联合省长江产业投资基金、江汉区,共同设立武汉长江数字经济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投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领域的子基金或细分行业赛道的独角兽、隐形冠军等企业。此外,武汉基金还通过前期设立的母、子基金,支持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发展。
三是推动企业基金发展,完善相关产业链。积极对接央企中国信科集团。出资25亿元支持中信科集团旗下中信科移动发展壮大,并于2022年9月在科创板上市交易,增加了我市在5G领域主设备制造商的实力,对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特别是5G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投资布局5G产业链,支持长江计算、二进制半导体、众智数字等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
(三)推动多元资本投入,助力数字经济企业成长
一是推动AIC股权直投。推动国有大行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与我市达成多个AIC基金设立意向,目前交融武创新功能产业投资基金完成设立,湖北长江千帆企航股权投资基金完成注册,完成有效项目投放,长江建源金岸基金完成注册。
二是完善数字金融生态。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研发贷”“算力贷”等专项产品,支持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汉融通”平台功能,建立数字信用评价体系,实现政务数据与金融数据深度融合应用。
三是深化科技保险创新。依托东湖示范区拓展网络安全保险、算法责任险等新型险种,探索建立数据资产保险制度。推动保险资金通过私募股权基金等方式支持数字经济重大项目,构建风险共担机制。
建议三:支持数字经济企业业务发展。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组织重点高校和数字经济企业共同打造数字经济创新联合体,推动科研成果、知识产权面向数字经济企业转化,增强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优化完善科研机构知识产权、技术成果作为资本参股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支持科创企业的产品服务在武汉市应用落地,打造示范标杆,并向全国复制推广。
办理情况:
(一)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关键技术攻关
一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全市建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创新平台超过80家。支持亿咖通、长江存储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加快智能座舱芯片、HBM等产品研发。推动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紫东太初”3.0,与中南建筑设计院等企业加快合作。推动北大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全球首个“大型社会模拟器”。支持重点区率先开展数字经济应用新模式和新机制的先行先试,推动武汉市多模态大模型中试平台及武汉市概念验证中心(洪山科投)等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建设,培育打造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孵化加速平台。
二是推动数字经济关键技术攻关。启动实施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4S)方向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我市重点高校院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科研效率,提升原始创新质量,推进科研范式变革。组织实施“人工智能大模型+”科技创新项目,聚焦先进制造、智能网联汽车、具身智能、医疗健康、时空信息等我市重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重点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研发机构,发挥我市在相关产业领域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用为导向开展行业大模型与智能体等相关技术攻关。推动电科院、中船七二二所等单位开展“电力系统量子精密测量核心器件研发及应用”“面向无线通信的抗量子密码安全芯片研发及应用”等量子科技领域关键技术攻关。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一是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确定江汉大学、市中心医院、市农科院等18家市属单位参加改革试点。2024年以来,11家成功实现成果赋权,共有415项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被赋予科研人员,118项成果赋权后通过许可、转让等方式成功转化。
二是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组建武汉市技术转移研究院,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常态化开展技术经理人标准化能力培训,举办汉版技术经理人培训班3期,培训377人。依托上技所具有国家权威的技术确权确价体系,为高校开展成果单列管理、科技成果评价、赋权成果挂牌交易等提供合规保障。
(三)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
一是发挥国家级创新平台作用。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聚焦超高速光器件、光电协同、先进光电封装、光电系统集成4大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超高速光电器件多次刷新芯片世界纪录。自主开发的系列硅光芯片实现了批量销售,在光传输网、数据中心等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和规模化应用,同时依托中试线为行业提供多项目晶圆(MPW)流片、晶圆级特性检测及分选和先进集成封装服务等,有力地支撑了行业的发展。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建成中试验证、试制加工、检验检测、设计仿真等创新能力,能力建设整体水平国内领先。自主研制的多类首台套软件和装备正服务于我国舰艇、航空发动机、航空航天飞行器、核心能源装备等国之重器的高效高品质制造,助力“国之重器”向智而行。
二是提升科创供应链平台服务质效。加快湖北科创供应链武汉节点建设和功能优化,提升科创供应链平台服务质效。目前,已入驻各类创新主体1.8余万家,发布需求信息超过3.2万条,对接成功超过5000项。后续将提升科创供应链平台服务质效,推动与市公共数据平台、汉融通等互联互通,实现数据资源共用共享。
(四)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推动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推进数商生态繁荣。与数商协会共同制定12期“千企万人”数据人才培训计划。目前,已联合市人才局、东湖高新区、硚口区、市数据集团、中碳登等单位和企业开展了6次培训活动,培训内容涉及数据资产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共吸引近600家数据要素型企业到场参加活动,线上收看直播观众近6000人次,不断深化企业对数据要素价值的认识,助力企业数据人才队伍培育和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快政策体系建设。印发《武汉市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武政办〔2025〕51号),明确实施八大工程共25条重点任务,推进数字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建强数字产业生态,为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产品服务应用落地。出台《武汉市数据标注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制定《武汉市“十五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武汉市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引导激励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拓展数字经济场景应用。聚焦北斗、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的技术应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全年安排以“数链聚能,产业共融”为主题的数字经济“场景对对碰”活动10场以上,推动数实深度融合发展。目前,已开展了“北斗+应用”、先进半导体、数据安全、工业互联网等4场专题供需对接活动。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领域的应用,聚焦实数融合、产业链协同、数据融通等三个方面,征集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建设需求,遴选一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项目作为示范案例,总结其经验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武汉市数据局
2025年6月26日